第九十二章 杜若军的邀请(1 / 2)

中医扬名 笑论语 1790 字 10天前

章云祥和王志面对面坐着聊天,看到王志有些微微的走神,并没有在意,他却不知道王志此时竟然把注意打到了一号首长的头上,要是他知道王志此时的心中所想,不知道会不会吓出病来。

其实王志这个想法并不是想当然,当时他给首长资料的时候里面就详细的叙述了中医的现状和没落的原因,而且也提出了一些意见,这些意见中就有对中医文化的普及。

从主观上说中医的没落是适应不了时代,但是归根结底却是因为土壤的流逝,中医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他几乎包含了整个的华夏文化,要想把中医搞懂从医学院开始学习已经晚了。

正如前几年伟大的设计师邓先生所说的一切要从娃娃抓起,中医也是一样,所以从学生时代开始普及是有必要的。

现在的高中学校就有着分科,王志的建议是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加到高中的教材中,成为一门必修课,最起码将来报考医学院的学生,无论是学西医还是学中医都必须学习这门课程,这样学生到了医学院之后才能更加容易接受所学的理论,从而快速的成长为一名能够动手治病的大夫。

基础理论放在中学时代学习,大学的学院主要学习实践和应用,这样走出大学的校门,这样的学生就算是一个差不多的郎中了。

当然,他当时提意见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客观的陈述的事实,中医是华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华夏人都有义务去了解和认识他,这是他的初衷,刚才章云祥的建议算是让他彻底的考虑了这个问题。

这次他整理出来的中医理论完全是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阅历总结出来的,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只要肯用心的人看完整部理论书籍都能抓一些简单的药方治疗发烧感冒,用来普及是最好不过。

“您的这个建议很好,顿时让我茅塞顿开。”王志笑道,这件事有着很深的艹作姓,一旦艹作成功,绝对是迈出了最艰难和最终要的一步,现在他到处开办学院绝对没有这个意义大啊。

“呵呵,不过艹作起来不容易啊。”章云祥笑了笑说道,他刚才不过是随口一说,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现在华夏的教育模式已经实行了好多年了,强制姓的加一门学科不是那么简单的,下面的抵触情绪必须考虑在内,同时即便是实行,也不能不考虑下面表面一套,私底下一套的做法,应付是华夏固有的传统。

“这个我知道。”王志点了点头,心中有了主意,即便是不能全国实行,最起码他也要争取一两个试点地区,江南就是最好的地方,过几天一号首长应该会给他请功,到时候就是个机会啊,不知不觉他的思绪慢慢的飘远了。

中医可以说是王志的全部,在那个孤独的年代,要不是中医这一个唯一的爱好,估计他的漫长人生会很是无趣。

其实在后期,他也不是没有做过准备,按照他当时的情形,一直活到现在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他也收了一些门徒,培养也一些势力,不过最终他还是没有坚持到现在,明朝初期他就意外的回归了,不知道当初他创建的势力现在是否还有传承。

“看来有时间是要去北海一趟了。”王志有些感慨的说道,当初他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北海,他私下里收的一些弟子也都是北海人,去找一找或许能有收获吧。

章云祥和王志再次闲扯了一会儿就告辞了,倒是谢国强捧着王志整理出来的理论颇有些孜孜不倦,一时间竟然忘记了时间,直到王志亲自做好了晚饭去叫他他才知道竟然已经吃完饭了。

“哈哈,王志,你这上面的见解和理论和精辟,通俗易懂,我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了。”依依不舍的放下手中的稿子,谢国强意犹未尽的说道。

王志上面所整理出来的东西,以他的水平自然是看的懂,没有什么深奥的咬文嚼字,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哲理,全部是通俗的语言,甚至一些不常见的中医术语王志都做了详细的解释,是学习中医人不可缺少的必备之作。

“呵呵,其实也没什么,主要是站的角度不一样,我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王志笑了笑,招呼谢老坐了下来吃饭。

他这话并不是谦虚,而是完全的发自肺腑,他整理出来的这一部分中医理论没有多么深奥的问题,但是却是很好的诠释了中医。

其实刚开始他学中医的时候也不怎么喜欢,是他的父亲王天远用竹棍打着学的,这几乎是必然的,学校中学的东西通俗易懂,任谁也不会去学这些杂七杂八是是而非的东西。

因此他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教训,以一种讲述的语气开阐述中医,上学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看的就是历史书,这不是因为喜欢历史,而是因为对那些故事感兴趣,王志的这一套中医理论就是那样的一部书,从中医的起源开始,一路渐入,中间穿插这真实的中医按例,这些按例分属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物,有些是有名的,有些是无名的,结合当时的大背景,然后以故事的形式叙述,总结,这样一来,就大大的增加了中医学习着的兴趣。

“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是难如上青天啊。”谢国强叹了一口气,他此时对王志的佩服简直是无以复加。